• 搜索
    搜新闻
  • 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 资讯

    集体经营,让农地产出更高收益 ——来自昆山锦溪镇长云村的探索 今日视点

    来源江苏经济网时间:2023-05-31 10:50:33

    在苏州昆山锦溪镇北部有一处美丽富饶的小村庄——长云村,走进村内,一股江南风韵扑面而来,雅致的农舍、规整的农田,静静流淌的小河穿村而过,处处透着恬美安宁的气息。

    (资料图片)

    然而,十多年前,这里还只是一个很不起眼的以水产养殖为主的纯农业村,田容田貌杂乱无章,现代农业发展相对滞后,一度被视为“薄弱村”中的典型。“为了改变相对落后的发展状况,2009年6月,村里成立了长云村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,经过多年的发展,成功地打造出一个田美、水美、景美、村美、人更美的‘和美长云’。”锦溪镇农村工作局负责人告诉记者,“特别是近年来,该合作社以富民强村为着力点,创新发展合作农场模式,推进纯农业村经济发展转型升级,形成了‘长云模式’的经验做法。”

    作为“长云模式”的核心,长云村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先后获评苏州市“十佳”农民合作社、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等荣誉称号。不久前,农业农村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公布了2022年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名单,昆山市锦溪镇长云村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继2019年后再度上榜,这也是昆山市历年来唯一获此殊荣的农民合作社。

    小小的合作社到底有多大的能量,长云村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凭什么蝉联“全国示范”?带着疑问,记者深入其中做了一番调研。

    “我们前后历时3年,终于将原先承包出去的103份‘合同’全部收回。”

    作为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,如何利用土地资源,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长云村的发展状况。早期,长云村和全国各地很多农村一样,实行确权到户的土地承包制,但随着年轻一代的村民大量进城,出现了弃耕抛荒、转租转包等问题,并且快速蔓延。为此,2009年6月,长云村党支部决定,成立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,入社农户679户,流转入股土地1943亩,合作社将入股土地采取优胜劣汰竞争的办法承包给8个种田大户,及时扭转了良田抛荒,也抑制住了土地转租转包等现象,同时村里还将1500亩鱼塘有序发包给95家养殖户。

    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。据村民回忆:“2012年以前,由于村里没有对农业资源进行整体规划,养殖户、种粮大户各自只管自己的‘一亩三分地’,重复投入多,田容田貌差,集体收益低,同时因为缺乏统一管理,养殖户和种田大户之间还时有冲突,使得村里人文环境也不好。”

    “本着‘农村稳定、农民增收、百姓满意’的宗旨,2012年在村‘两委’的带领下,我们开始对土地资源进行回收,引导村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来进行集中经营。”长云村党总支部副书记於芳芳说,“我们前后历时3年,终于将原先承包出去的103份‘合同’全部收回。”

    这么多的土地,如何经营便成了摆在村“两委”面前的现实问题。经过反复讨论研究,长云村创造性地推出了“新型合作农场经营模式”。相比于将承包地集中连片流转起来,统一对外发包给大户经营的原始农地股份合作模式,新型合作农场经营模式在此基础上,实行党员干部带头种田、入股农户共同参与的集体经营新模式,进一步深化了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。

    借助这一模式,长云村实现了对土地资源的初步整合,并抓住昆山高标准农田改造的契机,争取到市镇两级改造资金5000万元,开展了土地平整、道路硬化、灌渠铺设、电灌站修建等工作,使田容田貌有了大幅改善。通过对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管理,长云村集体经济迅速壮大,村级收入从2012年的269万元增长到了目前的1083万元。

    “合作社成员既是农地股份制的股东,又是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管理的主体。”

    在集体经营模式运行之初,村民也存在不少疑问,其中被提及最多的便是“集体管理之下怎么避免‘大锅饭’。”对此,长云村制定了“包工定产、核算成本、超产奖励、减产赔本、分组承包、划组包干”的运营机制,坚持问题导向、需求导向、成果导向,完善新型合作化经营新模式。“我们进行了网格化管理,将土地划分成几个片区,每个片区由村干部带头,明确责任分工。”於芳芳表示。

    同时,理顺合作社管理框架,构建“农地管理”新体系。长云村合作社在锦溪镇农地股份合作联社指导下,负责生态良田的规划建设,组织制定运作制度,统筹安排农业生产资源要素,并组织入股农户开展农业生产和田间管理,“他们既是农地股份制的股东,又是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管理的主体,这极大地激发了合作社成员的生产积极性。”於芳芳说。

    此外,合作社始终坚持发展高质量农业,实行科学经营。在上级部门的技术支持下,通过休耕休种、生态改造,提升土壤质量;通过“稻鸭共作”“稻蟹共作”,提升农业生态价值,培育生态绿色有机大米,实现“一田多收”。同时,还发展了西瓜、草莓等经济作物的种植,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,着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,实现农田增色、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。

    其中,最值得一提的便是“一田多收”的种养模式。“‘稻鸭共作’怎么算都划算,产出的有机大米能卖到每公斤12元,养的麻鸭每只也能卖到上百元,综合收入比过去翻了番。”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王见林给记者简单算了一笔账。“刚开始的时候,我们综合推荐了‘稻鸭’‘稻蟹’‘稻虾’等不同共作模式,尽管都是比较成熟的技术,但能否都成功我们心里也没有底。”锦溪镇农村工作局技术人员表示,“长云村合作社通过科学试点,最终确定‘稻鸭共作’最适合该村自然条件,并进行了大规模推广。”

    通过坚持科学经营,长云村探索出了一条以村集体经营为主的合作农场发展之路。实践证明,新型合作农场经营模式不仅具有生命力,而且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,经济效益、生态效益有机统一,“让更少的农民,耕种更多的土地,获得更多的收益”在长云村已经成为现实。

    “我们将行动支部放到田间地头,同时要求村干部与村民同田劳动。”

    “说句心里话,相比别的村干部,我们要更累一点,既要做好村‘两委’的工作,又要兼顾合作社的经营。”长云村一名村干部告诉记者,“很多时候需要加班加点,别人每星期可以休息两天,我们就不能休息,但看到村民生活变好了,累一点也值了!

    集体管理、科学经营都是“长云模式”成功的重要因素,但“长云模式”能够蝉联“全国示范”的关键答案,或许就藏在这群扎根基层、任劳任怨的党员干部们身上。

    长云村始终坚持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,要求村干部做到与村民“同田劳动”。老书记於家金说:“我们将支部办公室直接放在农场上,村民随时可以过来找我们村干部交流问题;到农忙的时候,村干部还要下田和村民一起干农活。”通过“同田劳动”,不仅拉近了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关系,而且使得村干部加深了对农业经营活动的认识,从而避免在管理合作社时出现“瞎指挥”的情况。

    与此同时,为了让村民们的意见和诉求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党员干部中,长云村还搭建了“共商农事”平台。合作社内无论大事小事,村里都会召开相关会议,与村民共同议事,听取村民看法,确保村委会的决策科学民主。

    此外,为了保持“长云模式”的活力,长云村还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护航长效发展。通过整合党建资源,规范组织生活程序,夯实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。“‘长云模式’的成功离不开党建,用四句话来概括便是:凝聚党建红,引领生态绿;凝聚党建红,引领农业+;凝聚党建红,引领乡村美;凝聚党建红,引领农民富。”於芳芳如是总结。

    “‘长云模式’不仅仅是长云村的模式,更是我们整个锦溪镇农业发展的缩影,也为广大纯农业村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。”锦溪镇农村工作局负责人告诉记者,近几年来锦溪镇已经将“长云模式”推广到镇区内其他村庄,目前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。

    江苏经济报记者 樊 骏 叶小力通讯员宋 磊

    关键词:

    下一篇: 最后一页
    上一篇: 中关村论坛大咖谈:年轻人要做好准备应对未来人工智能的挑战 当前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