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财政部先后发布《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》(下称《预算报告》)和《2022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》(下称《执行报告》),在回顾去年工作的同时,也部署安排了今年财政系统的重点任务。
财政部在3月20日发布的《执行报告》明确指出,2023年要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,稳妥化解存量,坚决制止违法违规举债行为,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综合治理,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。
今年,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继续受到财政部高度关注,在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做好“遏增量、化存量”的同时,今年财政系统将更加注重对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治理。接受证券时报采访的专家表示,处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,关键环节是顺利推进融资平台市场化分类转型,通过市场化盈利逐步偿还稀释存量债务。
【资料图】
坚持“遏增量、化存量”
保持高压监管态势
近年来,我国坚持遏增量、化存量,强监管、严追责,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缓释可控。但财政部在《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》(下称《预算报告》)指出,过去一年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,其中包括新增隐性债务、化债不实时有发生,部分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“平台化”,一些市县偿债能力弱、债务风险较高等。
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对记者说,近年来财政为应对稳增长需求而大规模发行地方政府债务,导致了隐性债务风险的抬头,当前债务风险治理已迫在眉睫。
对于今年的隐债化解工作,《预算报告》已做出一系列具体安排。一方面,从资金需求端和供给端同时加强监管,阻断新增隐性债务路径,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。另一方面,督促省级政府加强风险分析研判,定期监审评估,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。此外,今年将在化债工作上保持高压监管态势,对新增隐性债务等问题及时查处、追责问责等。
在强化监管与风险研判的同时,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,通过优化债务期限结构,降低利息负担来化解债务风险。
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表示,为降低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本金偿付压力和利息负担,可鼓励城投公司与金融机构协商,通过借新还旧、展期等方式将隐性债务置换为合适的金融工具,从而降低存量隐性债务风险。
以市场化盈利
逐步偿还稀释存量债务
与去年不同,今年《预算报告》特别指出了部分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“平台化”的问题。财政部部长刘昆亦在署名文章中指出,今年要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治理,逐步剥离政府融资功能,推动分类转型发展,防范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“平台化”。
自分税制改革后,我国各地组建了大量融资平台公司为地方政府承担融资功能。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教授郭玉清向记者指出,尽管在高速增长期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,但融资平台本身没有完善的现金流业务,普遍存在偿债能力薄弱的问题。
此外,由于融资平台举借了大量商业性债务,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了更富效率的民营企业融资,影响了信贷资源配置效率。
“加快推进融资平台市场化分类转型,本身就是坚守风险底线的应有之义。”郭玉清表示,只有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营,同其他市场主体展开公平竞争,找准城市建设和公共事业中能够产生收益的业务环节,融资平台才能增进现金流,实现“造血”发展,以市场化盈利逐步偿还稀释存量债务。
对于地方融资平台转型,《预算报告》明确提出,将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综合治理,逐步剥离政府融资功能,推动分类转型发展。
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。”中国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谭志国告诉记者,通过推动融资平台分类转型,将进一步提升融资平台的综合实力。运用资产重组、归并整合、存量盘活等方式,优化平台公司资产质量,提高平台公司收益水平。同时,通过转型发展,将融资平台打造成多元经营、自负盈亏,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市场化综合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,将显著提振市场对城投行业的信心。
关键词: